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快3老师有真心带回本的吗 > 新闻动态 > 七大选委,毛主席为大局忍痛划掉陈光,战功赫赫的将军当众怒吼
七大选委,毛主席为大局忍痛划掉陈光,战功赫赫的将军当众怒吼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20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
1945年,一场举足轻重的党内会议——中共七大,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如期召开。这次盛会肩负着为国家未来擘画蓝图的重任。会议期间,备受瞩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选举即将揭晓。

在提交给毛主席审阅的候选名单上,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深思。经过一番考量,主席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,他默默地将“陈光”这个名字划掉了。

彼时,陈光将军正满怀信心,认为自己必然能跻身中央委员之列。他对此结果毫无察觉,直到大会正式公布名单。

当最终名单宣读完毕,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时,陈光将军的怒火瞬间被点燃。他当即在众目睽睽之下,质问主席:“主席,我是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吗?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中央委员?”

这番带着情绪的直接质问,让现场气氛为之一凝。主席并未在当时给出详细解释,因为他深知,盛怒之下的陈光,任何言语都难以入耳。

然而,会议结束后,主席特意为陈光将军写了一封长信。信中,他详尽阐述了其深远的考量,以及为何忍痛做出这一决定。

陈光收到信后,心中的困惑和愤懑烟消云散。他被主席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动,并为自己大会上的鲁莽行为诚恳道歉。

献身革命路

陈光将军早年家境困苦,生逢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末期。为了给孩子铺就一条光明前途,全家人倾尽所有,甚至变卖财产,供他去私塾读书。

陈光不负父母所望,在学期间始终名列前茅。但好景不长,仅几年后,家中便再无力承担学费,年仅14岁的陈光被迫辍学。

辍学后,他回到家中帮助劳作,也常外出打零工,勉强维持生计。他深知,在那个动荡年代,要彻底改变生活,唯一的出路便是投身军队。

1926年,北伐的洪流终于涌入湖南。陈光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机会,积极投身各项革命活动,并加入了农民协会。

正是在这段时间,他首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,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

1928年,朱德元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抵达宜章。陈光闻讯,立即将自己此前秘密收藏的12支步枪献给朱德元帅。

在那时,部队武器匮乏,大多使用大刀、梭镖等简陋工具。这批步枪的加入,无疑大大提升了起义部队的战斗力,对湘南暴动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。

血火淬炼出虎将

时间来到1930年,陈光已是红四军一纵队第一支队的副队长,他的纵队长正是林彪。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“围剿”中,红四军一纵队在富田之战表现出色,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先头旅。

然而,激战中,纵队指挥所不幸陷入敌人重围。危急关头,陈光率部奋勇杀入重围,掩护纵队长和指挥机关先行撤离,自己却在战斗中负伤。

战后,不善言辞的林彪多次前往医院看望陈光,并一再表示要为其请功。这足以体现陈光在战友心中的地位。

对身经百战的陈光而言,负伤早已司空见惯。同年在文家市的战斗中,他又一次挂彩,这是他第三次受伤。

敌人的子弹直接穿透了他的右膝盖,并严丝合缝地卡在骨头里。常人遇到此等伤势,必定疼痛难忍,难以站立。

但陈光却挣扎着从担架上滚下,一步步爬回阵地,坚持指挥作战,直至战斗结束。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开,连毛主席、周总理和朱老帅都听说了他的名字。

当“少共国际师”组建时,组织毫不犹豫地调陈光出任师长,而年仅17岁的开国上将萧华则担任政委,两人共同搭档。

遵义会议后,红军继续艰难的长征。队伍走到大渡河安顺场渡口时,被汹涌的江水阻断了去路,情况异常危急。

对岸是四川军阀重兵把守,背后则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穷追不舍,中央红军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境。抢占泸定桥,成了唯一的生机。

只有迅速通过泸定桥,才能保证大部队顺利渡过大渡河,避免重蹈当年石达开在此全军覆灭的覆辙。

危难之际,陈光将军率领红二师四团,仅用一天时间便急行军120公里,抢占了先机。这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——飞夺泸定桥。

他为红军向北推进打开了一条至关重要的通道。在整个长征期间,陈光还曾冒着生命危险,在危急时刻救过林彪的性命。

在随后的行军中,陈光奉命担任红六团及红五团一营的先锋,负责探寻前方道路。然而,在勘查过程中,他们不料遭到藏军骑兵的突袭。

一场激烈紧张的战斗随即展开,陈光的右臂在激战中不幸被击伤。幸运的是,伤口并未深入骨髓,经过简单的包扎。

陈光又立刻带领队伍,继续探寻前行的道路。这次突袭让他彻底认识到所处的困境。草地西部有敌军驻守,东部则被胡宗南部队严密封锁,无法向北推进。

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他们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走——穿越茫茫草地,迈向严寒的北方。在充分了解情况后,陈光立即着手布置穿越草地的策略。

在他的领导下,红二师四团成为第一批从毛尔盖进入草地的部队。这片看似平静的草地,实则危机四伏,遍布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沼泽。

尽管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地形,陈光仍旧带领着部队成功穿越了这片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草地。

主将代理的苦与乐

红军部队会师陕北之后,陈光又两次临危受命,接替了老首长林彪的职务。这足以证明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在党内的信任度。

1938年3月2日凌晨,毛主席亲自发电,指令陈光:“林之职务,暂时由你兼代。”彼时,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,不幸被阎锡山的晋绥军误伤,正转赴苏联接受治疗。

115师一时群龙无首,而毛主席很快便想到了时任115师343旅旅长的陈光,再次将其推上关键岗位。

1939年3月,代理师长陈光与政委罗荣桓,率领115师主力部队东进,成功抵达泰安以西地区。115师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,直插敌人心脏。

这支精锐部队对盘踞在泰安、济南以及津浦铁路中段的日本侵略者,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,令敌人寝食难安。

山东地区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尾高龟藏,对此勃然大怒,气急败坏。他从济南、泰安、兖州、汶上等地紧急集结了超过5000名重兵。

这支部队配备了成群结队的汽车、坦克以及迫击炮,大举进入我军泰西根据地进行“扫荡”,企图寻找115师主力决战。

此时,陈光将军手中的兵力仅有3000余人,敌我力量悬殊,寡不敌众的局面显而易见。加之政委罗荣桓恰好前往东汶支队检查工作,不在师部。

因此,指挥这场严峻作战的重任,便全部落在了陈光一人肩上。面对敌军压境,陈光当机立断,率部向陆房地区转移。

然而,陆房地形特殊,是个盆地,四周山高林密,纵横不过十余里。115师的三千余人被困在这狭小的区域内,形势万分危急。

只要敌军从任何一处突破防线,我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陈光将军对各团团长下达了死命令:“你们的任务就是保卫师部和区党委机关,务必坚守阵地,待机突围。”

经过一番浴血奋战,115师竟然以弱胜强,成功击毙击伤日军联队长植田大佐以下1200余人,而我军伤亡360人。

不过,此次战斗,陈光将军的行动并未及时向上级汇报,而是采取了“先斩后奏”的方式,这在党内引发了一些非议。

政委罗荣桓对此心知肚明,他贴心地对中层干部们开解道:“师长情绪不太高,你们应当鼓励他。在敌后复杂环境中,打一场被动仗是很难避免的;况且陆房战斗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,给敌人造成了巨大杀伤!”

当然,115师将士们英勇无畏、与日军血战到底的精神,依然极大地振奋了人心。蒋介石甚至为此专门给朱德老总发电,表示“殊堪嘉慰”。

在此之前,蒋介石并未承认八路军在山东的地位。而这份嘉奖电报,无疑等于默认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存在,算是一份意外的收获。

1939年8月1日,陈光将军正在驻地参加“庆八一”的军民联欢会。突然,他接到紧急报告,称一股日军正从汶上经靳口,向梁山方向挺进。

陈光立刻安排侦察员前去探听这伙敌军的底细,不打听不知道,一打听竟然是日军第32兵团,指挥官名为长田敏江,他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身份——日本天皇的外甥。

日本天皇此次派长田敏江来前线,是为了让他“镀金”,出征前还专门召见过他。长田敏江仗着自己“皇亲国戚”的身份,为人骄纵跋扈,刚到中国就击溃了国民党的一个师。

长田敏江师团主要负责津浦铁路的防御工作,因此,他们将陈光率领的115师视作眼中钉,急欲除之而后快。

“吃掉它!”陈光毫不犹豫地对罗荣桓说道。自从陆房战斗之后,陈光将军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火,渴望为牺牲的战友们复仇。

罗荣桓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后,同意了陈光的作战决定。梁山之战打得非常成功,我军共毙敌300余人,俘虏日军13人。

同时,缴获野战炮2门、九二步兵炮1门、掷弹筒3具、轻重机枪12挺、步枪200支。不可一世的长田敏江,最终剖腹自尽(一说被我军击毙)。

梁山战斗的胜利,不仅震动了鲁西地区,更传遍了整个山东。不久之后,中央军委发来贺电,对参战部队进行了表扬。

蒋介石也发来一封嘉奖电报,并送来3万元表示慰劳。这再次显示出陈光及其部队的卓越战绩受到了国共双方的认可。

大局深意藏其中

1941年,日军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“扫荡”。为了确保“反扫荡”工作的顺利开展,中央决定,必须解决山东地区抗日队伍的统一指挥权问题。

那么,究竟由谁来统一指挥齐鲁大地的抗日革命力量呢?毛主席心中有四个重要人选:陈光、朱瑞、罗荣桓与黎玉。

陈光将军战斗经验丰富,出了名的敢打敢拼,是公认的“会打仗”的将领。然而,他在群众工作方面经验不足,有时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。

相对而言,政工出身的罗荣桓,性格更为稳重,资历也更老道。且在抗战以来的作战经历中,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。

经过毛主席与朱德老总、杨勇等人反复磋商后,最终决定由罗荣桓领导山东境内的所有抗日武装力量。

1943年3月12日,山东军区正式成立,罗荣桓被任命为司令兼政委,同时还兼任115师师长和代理政委。至于陈光,则奉命调离一线作战岗位,前往延安,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“中共七大”。

临别前,陈光将军对战友们语重心长地嘱咐:“我要去延安学习了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,罗荣桓同志是正确的。希望你们今后在他的领导下,搞好团结,好好工作。”

抵达延安后,毛主席在短时间内竟然三次接见了陈光,足见对他这位战将的重视与关心。

1944年,中央党校在《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》中写道:“陈光同志自农民出身领导游击战争始到现在,已成为我党有数的军事人才之一,亦看出他一贯忠心耿耿、为党为阶级事业虚心学习,联系群众的优良品质。”

1945年,在党的七大召开前夕,陈光被任命为“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”的重要职务。陈光将军性情耿直,在代表人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,不料却因此引来了一些风波。

接着,就有人给毛主席写信,内容是“状告陈光”。原本,陈光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中央委员人选。

然而,在七大正式召开时,毛主席却出人意料地将他的名字从中央委员的名单中划掉了。

陈光得知这一消息后,感到极度委屈与不解,甚至当众质问毛主席,他认为自己功勋卓著,理应入选。

毛主席在会后专门给陈光写了一封信,信中安慰道:“你的意见我是了解的。有些意见是对的。你在山东执行的路线是对的。”

主席进一步解释:“‘七大’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,胜利的大会,相信你能致力于开好这次大会。不同意见可以会后交换。”

毛主席深知,陈光是从井冈山时期就追随他的老革命,对他的人品和能力都非常了解。他始终相信陈光是清白的,并未相信那些告状。

但是,为了顾全大局,毛主席不得不做出这一艰难的决定。他希望七大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的大会,而非给人以“任人唯亲”的口实。

蒋介石当时蠢蠢欲动,如果毛主席的“亲信”在此次会议上全部高升,势必会给蒋介石留下把柄,被其指责共产党在搞“小圈子”和“亲信提拔”。

这会损害党的外部形象,不利于团结更多力量。因此,毛主席忍痛割爱,划掉了陈光的名字。

被划掉名单的人员里,不止陈光一个。毛主席的早期秘书李井泉也同样被划掉了。陈光曾问李井泉为何不感到气愤。

李井泉只是淡淡地回答道:“听从上级的安排。”这种更高的觉悟和服从精神,也印证了毛主席当时的考量并非针对个人。

结语

陈光被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深深感动,为自己之前的鲁莽行为道了歉。那封信,他一直珍藏在身边。直到他临终前,陈光还常对人说:“毛主席对我是了解、信任的。”

陈光将军在七大上遭遇的波折,并非对其功绩和忠诚的否定,而是特殊历史时期,党在面临内外复杂形势时,为确保大局团结所做的艰难选择。

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,更是党和国家在关键转折点上,如何平衡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、战功显赫与政治考量的深刻缩影。



Powered by 快3老师有真心带回本的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